“請您把用過的紙巾投放到其他垃圾的桶內。”4月28日下午3時,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西城院區門診大廳,一位佩戴著“指導員”袖標的桶前值守人員站在垃圾桶前,提示前來投放垃圾的患者。自2020年5月1日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實施以來,北京市各醫療機構設置垃圾投放收集容器9.3萬個,桶前值守人員已達11.4萬余人次。
當天下午2時30分,記者走進北京友誼醫院西城院區門診樓一樓大廳,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著生活垃圾分類宣傳片,墻壁上張貼的《生活垃圾分類指南》和《垃圾桶點位分布圖》也十分顯眼。
“一年前剛開始實施垃圾分類時,很多患者和醫院員工對垃圾分類不太了解,不時會出現混投現象。”該院黨委委員、副院長李昕告訴記者,相比于普通生活垃圾,醫療垃圾的處理更加嚴格。此前,一些患者為了少走幾步路,經常會將食品等垃圾混投在醫療垃圾桶內。
為此,醫院成立了領導小組,推進垃圾分類工作。一年來,醫院陸續張貼了500多張海報,發放了兩萬多份宣傳品,宣傳垃圾分類知識。對于住院患者,醫院則將垃圾分類宣傳冊作為入院須知的一部分一并發放。醫院安排了“垃圾分類檢查員”,不定期對院內各區域垃圾桶進行檢查。四類垃圾桶內分別套有四個顏色的垃圾袋,通過區分顏色,使生活垃圾分類更加精準。
李昕介紹,醫院根據區域功能屬性的不同,設置不同的組合垃圾桶,并對各類垃圾桶進行編號,垃圾投放點張貼責任人信息。保潔員收集的垃圾袋上,都標明產生科室及樓宇;垃圾回收站配置二次分揀人員。
此外,醫院用“三張網”保證生活垃圾分類“無死角”。該院急診科代理護士長高媛告訴記者,醫院在公共區域配有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,由其引導患者進行垃圾分類;患者辦理住院后,科室安排專人給患者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;物業公司管理人員成為垃圾分類的巡視員,總務處全體管理人員擔任垃圾分類的監督員。
“推行垃圾分類以來,患者的意識逐漸提高了,醫療垃圾桶里被混投其他垃圾的現象有所改觀,醫院實現了‘兩增一降’。”李昕說,2020年,該院可回收垃圾相較2019年增長30%,廚余垃圾增長66%,其他垃圾回收減少36%,生活垃圾分類效果明顯。為此,該院被評為北京市醫療衛生系統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示范單位。
這只是北京市衛生健康系統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的一個縮影。一年來,北京市二級、三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600余家醫療機構共設置垃圾投放收集容器9.3萬個、垃圾暫存點近萬處。各醫療衛生機構“一院一策”,制訂細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。下一步,該市衛生健康系統將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,強化桶前值守,促進患者和醫務人員生活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。